2018-4-28 小编:ay
直到去年苹果推出 iPhone X 和 iPhone 8 ,无线充电这项技术才真正被大众所熟知,相关配件和搭载无线充电功能的机型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像 iPhone 的无线充技术,还有快充和慢充之分。所以对于不少 iPhone8 系列和 iPhone X 用户来说,如何选择一款充电底座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家的困惑,这里为大家搜罗了3款无线充电底座,来自贝尔金(售价498元)、ANKER(售价368元)和小米(售价99元),分别代表高端产品(苹果推荐)、第三方快充底座和第三方入门级慢充底座。
一、外观。
包装方面,不得不说包装大小和价格确实是成正相关的,贝尔金 Boost Up 的包装盒足足有两三层,设计很用心,保护性也很好,拆开费了不少功夫;ANKER 则采用抽屉式设计,这也是现在流行的包装设计,就不多赘述了;最后小米无线充电器的包装,维持了小米朴素、简单的设计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无线充电器并没有附赠充电头。
因为 ANKER 底座上还设计有散热口,所以也是最厚的一台,但是质量反而是较轻的一款。材质和设计方面,小米和 ANKER 的充电底座都采用了哑光的亲肤材质,触感极佳,小米为硅胶,不太耐脏,ANKER 为“防滑软涂层”,摸起来觉得有些柔软,但实际上比较坚硬。贝尔金的外观设计则有些“传统”,楔形设计和另外两台的圆润风格完全不一样。
二、官方参数。
三款底座的安全防护技术也是各有千秋,贝尔金甚至还有2500美元的担保,所以在这一项胜出;ANKER 则在无线快充、第三方配件上有更好的支持,安卓 10W 快充对于拥有多个设备的朋友很实用;至于小米无线充电器,最大的优势应该就是便宜了。
三、测试过程。
1.电流、电压、功率。
电流、电压和功率当然是充电类产品避不开的一个点,但是无线充电很特殊,我们无法测出手机接收电量时的电流、电压和功率。所以为了一定程度上体现电流的变化,我们测量了充电底座从充电头那里接收到的电流、电压和功率数据,虽然数值和底座输出给手机的不一样,但是电流波动还是一致的,可供参考。
2.能量损耗。
因为无线充电用到了电磁感应原理,手机和底座中都有线圈,所以在转换过程中,就一定会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损耗,接触式无线充电的效率一般都在50%上下,不同品牌之间的转换效率的差别可能会很大。
3.实际测试速度。
虽然在标称中,ANKER 和贝尔金都号称支持 7.5W 无线快充,但是充电时间究竟如何还需要测试之后才见真章,这一项的测试过程很简单,1到100的充电时间能够说明一切。
4.充电后底座和手机温度。
很多人在使用无线充电底座的时候都会觉得手机发热非常严重,这其实是无线充电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情,转换过程中浪费的那一部分能量,自然就以热量的形式发散了,所以无线充电底座的散热非常重要。
四、实测表现。
1.电流、电压、功率实时数据。
因为贝尔金采用了固定式 AC 接口的设计,无法检测到电流数据,所以我们这里只向大家列举 ANKER 和小米充电过程中的电流、电压变化。
先来看看 ANKER(上图,左方蓝色为电压刻度,右方橙色为电流刻度),可以看到在刚刚开始充电时,充电头一端的功率曾达到过10.589W,不过在稳定之后,还是维持在了 6.5W 到 7.5W 之间的这一范围,然后在充电两个半小时之后,因为 iPhone X 电量接近90%,所以底座也开启涓流充电模式,电流不断减小,直至充电完成。
小米的测试电流记录中,最高功率大概在 5.6W ,平均功率始终在 5W 上下徘徊,在3小时之后速度就慢慢下降,进入涓流充电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两图中多次明显的电流下降是因为笔者将手机拿起测量充电底座的表面温度,所以充电短暂停止。
2.实际测试速度。
实测速度这一项最为重要,ANKER 完成充电的速度最快,为3小时12分钟,贝尔金因为后程乏力,花了足足3小时31分钟,小米则用了4小时13分钟。
小米因为不支持 7.5W 快充所以很吃亏,但是也没慢到哪里去,充电速度还是很均匀的。 ANKER 和贝尔金其实是不分伯仲的,ANKER 全程的充电速度都比较均匀,但贝尔金一开始更快,后来越来越慢,这里应该和散热性能有关。
3.能量损耗。
通过前文中 Power-Z 的统计可以看到,充电头输出的总能量为19.6682Wh,而手机从无线充电底座接收到的能量就很简单了,就是 iPhone X 的电池总能量,前文已经提到了为10.37Wh,所以 ANKER 充电底座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0.37Wh/19.6682Wh=52.7%。
小米的充电头输出总能量为 16.9349Wh ,这么算下来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0.37/16.9349=61.2%,这里猜测ANKER 效率略低是因为线圈面积更大、并且内置了散热风扇,所以损耗的能量会更多一些,说明测试结果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最新游戏
火爆手游